房屋滲漏,水為患根,屋面存水,地下水困,必然致漏,盡快排出就減少80%的滲漏率。
所以創造坡屋面,并加大坡度以利排水,靠近屋脊兩側的坡度超過60°,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°,利用陡坡使水急下,再巧用慣性沖出檐外。地下建筑的設計也是注重排水,地宮財邊設盲溝通向遠方更低的溝壑,不汴積水圍困地宮,僅是防潮而已。
仿古青磚古建筑材料瓦的誕生使屋面發生巨大的變革,建筑跨入新時代。但是,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,洇濕嚴重,于是加強對瓦質的研究。使其搟密如石,敲擊如磬,吸水率降到3%,優于現代的瓷器。
?
與此同時在瓦上余釉燒結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。還研制銅瓦、鐵瓦,以瓦作屋面防水,17世紀歐洲才有。瓦是構造防水,瓦瓦搭接是有縫的,總有搭接不當的地方,雨水易滲入。
為此創制全封閉的卷材——鉛錫背,如果說瀝青油氈于18世紀末誕生,我國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屬卷材。全封閉卷材的出現為構造防水跨入材料防水提供條件,是防水技術的革命,也為平屋頂延生。
古代對施工質量要求非常嚴格,以至于到刻苛的程度。如制灰背,石灰膏與細黏土摻均勻,肉眼看不出白灰點來,鋪平拍打后密實度可在達到永不滲水。
給皇家施工,稍不合格遭殺身之禍,對于瓦的檢測,先敲擊聽,一塊一塊地驗,然后再試水觀察吸水情況,鋪砌瓦不僅放線,每丈長鋪砌塊數嚴格控制。